一篇名為《寧做三奶,不嫁窮人》的帖子出現在某門戶網站。作者自稱出身貧困農家,雖上過大學,但由于長得不算好、英文不太好,只能找到月薪1800元的工作,勸告像她一樣的農家女們:“要嫁就嫁得好一點。”“哪怕做*****也千萬別嫁給一個跟你一樣窮的人。”
焦點事件
河北農家女自曝
“寧做三奶不嫁窮人”坦承墮落無奈
《寧做三奶,不嫁窮人》,這個9月6日下午發在新浪雜談版的帖子迅速躥紅,并被各大論壇轉載,短短3天點擊率飆至70多萬。爭議聲中,大部分網友對這位身在上海的農家女的無奈發出共鳴,在該網站9月10日所做的調查中,18856名網友中有68%對發帖者表示理解。
“上大學后才吃到生命中第一根油條”
“我知道看到這個題目,你們一定會罵我,但請有精力罵我的人仔細看完下面的內容,再考慮我是不是該罵。”一開始,她這樣說道。
這個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末的女孩,家在北方一個很偏僻的農村。用她的話來說,那是一個“真正的農村”。沒有公路,離最近的汽車站還有20公里。
在這樣的一個村子中,村里人一年到頭幾乎沒吃過新鮮的蔬菜。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那里的土地只生產蘿卜和白菜,二是這兩種菜通常也腌著吃。村里的人怕費油,輕易不炒菜。所以“我到了大學食堂才吃到生命中的第一根油條”。
她的家庭,共有五個孩子,身為老大的她,下面還有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由于沒錢治病,她和家人眼睜睜地看著爺爺死在了醫院。
“三個妹妹全部輟學換來我的學業”
作為全村乃至全鄉最早的、唯一的一名女大學生,能讀到大學,少不了全家人共同的努力:三個妹妹全部輟學打工,最小的妹妹七歲時就跟著爸爸去磚廠拉磚。“我是農家女”上大學時,還是公費,只要考的分數夠高,學費還可以承受。所以賣掉家中一頭大肥豬換來的600元錢,讓她能夠順利入學。
求學之路的艱辛,家庭背景的貧寒,讓她在學校里“每天吃饅頭咸菜,只穿校服,更不懂用什么化妝品”。她說自己到了大學才明白“窮是多么可恥的一件事”,曾經,有個同學的媽媽找到學校要調宿舍,說她的寶貝女兒不能跟一個小乞丐住在一起……
“畢業后的多次失業最怕的是生病”
好不容易畢業了,學校不再包分配。“我是農家女”只能自己找工作,只能留在城市,因為讀了那么多年書,再回農村會成為反面教材,成為村里人“不讓自己孩子讀書的借口”。
后來弟弟也考上了大學,為了弟弟的天價學費,為了母親的醫藥費,她輾轉過很多城市,做過很多工作,卻漸漸感到絕望。“一個長得不算好、英語又不好(我們農村的學校是不教英文的)的女子想找個能掙錢的工作太難了,我又不想去放縱自己,所以一下子感覺沒了目標,生活變得毫無意義。”
最終,聽說上海工資高,她到了上海,找到一份公司文員的工作,一個月1800元。每月交給家里800元,合租房加上水電600元,剩下400元留做生活開銷。她說自己最怕的是生病,一次因為營養不良暈倒,被送到醫院后花了一千多元錢,“沒病死差點嚇死”。
“生活重壓下的墮落是一種無奈”
可是,就這樣一份對一個“年近三十,長得不算漂亮,學中文,不懂英文的女子”來說還算滿意的工作,也在8月份因為身份證的問題丟掉了。她說自己下個月交不上房租就要被趕出來了,她可能會餓死凍死,在沒死之前總結一生——“歸根到底都是窮”。
再看看一起到上海的幾位農村女孩,幾年中的變化,更令她感覺墮落是一種無奈:除她之外的三個女孩,一個做了香港人的*****住高樓穿名牌吃大餐,每月還有一萬元零花錢;一個在夜總會做了小姐,雖然被唾棄,但至少不擔心吃住了;一個嫁了同是農村來的打工仔,兩人在上海月收入一共5000元,本來日子還算幸福,可老公的一場大病,讓生活變了樣。一個人的工資,應付開銷,應付治病,還要應付老公家人,要寄錢回去,因為她的婆婆說,“兒子也是全家人辛苦供出來的,不能掙了錢不管家里”。
所以,這個女孩忠告“我是農家女”,要嫁就嫁得好一點,至少有個房子,不用生活在隨時都有可能被趕上街頭的恐懼中。要不就別嫁,不嫁一個人受窮,嫁了兩個人一起受罪,說不定還得承擔另外一個人的窮。哪怕做*****也千萬別嫁給一個跟你一樣窮的人。
最后“我是農家女”說,不做*****是因為沒有機會,因而才會有這個帖子的題目。■
回應質疑
“我發帖并不是想博取同情”
11日,網友水妖聯系到“我是農家女”。她說:“我后悔發這個帖子了。”她現在最害怕的事情是身份曝光,讓父母家人難堪。
“對于質疑的聲音,我沒必要解釋。發帖時有些沖動,沒有目的。”她不愿說出自己的身份,就叫我“農家女”吧。她說自己失業了,生病也不敢去看,怕沒地方住、怕沒飯吃、怕餓死,感到很絕望,才發帖發泄一下,沒想到引來這么大的反應。
雖然有很多網友跟帖,表示要幫助她,給她提供工作機會,但她沒有和任何人聯系。“怕到時候說不清楚,我只有誰都不聯系。”
“農家女”說,自己的真實情況比帖子中所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她的家鄉在河北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看到她的有關報道后,央視《大家看法》欄目聯系她做節目,可能會拍攝她家鄉真實的畫面。
“我還沒想好做不做節目。”“農家女”說央視還在和她溝通。
“我不想要資助,只想有個工作機會。”“農家女”說,她不愿再做文員,如果有機會的話,想嘗試一下銷售,以前賣過保險的經歷也許能幫她。問她,如果西安有機會,是否會來工作?她遲疑了一陣說:“那么遠,我沒有路費。就算去,我也想自己掙路費,不想接受別人資助。”■
網友熱議
支持方:你會比別人更自尊不可能做*****三奶
《寧做三奶,不嫁窮人》的帖子發出后,立即在網上引起熱議,雖然有反對的聲音,可更多人對樓主“我是農家女”表示了支持。這些支持,并非源于對標題觀點的贊同,而是對她的現狀表示理解,希望能鼓勵她走出低谷。
網友們認為,她的經歷在現實生活中是的確存在的,的確在一些邊遠的地區,貧困程度遠遠超出人的想像。
沒有被占用:我覺得你寫的這些很真實,也很感人,盡管有一些筆誤。為你的堅強加油!也許是因為你活得太無奈了,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想法,完全可以理解!
jiangtong4650:你寫的農村現狀及農民性格很真實,同情你的處境。
還有一些網友認為她的經歷并不是個案,而是不少70年代生的人共同的感受。“同是70年代出生的”:很多80年代出生的人不知道,7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遭受的打擊——主要是思想觀念的變化,上大學時,正趕上國家經濟方向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陣痛之中,思想轉變也要有個過程。
“看明白了,你不可能做*****三奶。”“歡迎你來唐古拉”是理解她的網友之一,他說:看了你的經歷,你和你的家庭,一直那么堅強過來的,很佩服你的父親,他能堅持到你們姐弟倆都考上大學。從小吃這么多苦,我想你的性格內向而倔強,你會比別人更明白自尊的意義。
除了對她精神上的支持,一些網友還付諸行動,伸出援助之手,希望能夠幫她找到一份工作,以解她燃眉之急。
批評方:實在是拿無聊當有趣!
mutougade:實情,實話,能理解,但請你還是往好處看。一步錯步步錯。
風十三:照這個邏輯,女人還可以做*****那農村出來的男人該怎么選擇?這些人的命運不是更悲慘么?人要勇于奮斗進取,*****有時也不是那么好當的,幾年的青春換來的可能是一輩子的悔恨!
朱朱: “我是農家女”,讓我告訴你,不要怨天尤人,靠貧窮吸引人的神經是不道德的!你們這些幕后推手由于對社會現象不滿經常捧出“*****薄叭獺閉庋旆傻幕疤猓翟謔悄夢蘗牡庇腥ぃ ?lt;/FONT>
專家觀點
呂頻 (作者系北京性別研究學者)
寧做三奶不嫁窮人背后站著殘缺的權利
如果將作者的“經歷”視為一段社會研究的文本,那么,對這段文本稍做分析,就可發現,今天弱勢群體所遭遇的幾乎所有困境,諸如“三農”問題、社會保障缺乏、學費昂貴、就醫難、就業難、住房難等等,這篇帖子幾乎無一遺漏,都涉及了。就此而言,對“她”的興趣,對很多人來說,毋寧說是對自身際遇的興趣——有多少人能夠挺直腰桿說,自己已經圓滿解決了上述所有難題呢?你沒有解決,那你就該有或多或少的“同病相憐”在內。
觀者同情“我是農家女”是這篇“經歷”博取眼球的原因,而我認為,“她”悖于主流的觀點應該有更高的眼球度。
我們的社會,一向樂于推崇逆境奮發、憑借加倍努力最終獲得成功的典型。然而這種推崇,往往在以“成功”論英雄、肯定個人超常付出的同時,卻忽視了檢討機會是否平等、權利和保障缺失對當事人是否造成損害。由此傳遞的潛臺詞是:無論是否擁有支持性的環境,你都應該、都可以取得“成功”。而“我是農家女”卻告訴人們,對于“她”這樣的普通人來說,情況并非如此,恰恰在他們當中,更多存在著像她這樣仍在苦苦掙扎的弱者,其中的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成為勵志榜樣。
而勵志榜樣的故意存在,卻遮蔽了“沉默的大多數”的生存窘境,并且使問題的延誤至少找到了道義上的借口。剝開事情的本來面目,這樣的“經歷”所提出的疑問就應該是:為什么社會至今仍存在出身的鴻溝,彌合鴻溝還需要多久?發展機會和社會保障的不平等理應得到機制性的修復,而不是指望個人憑借自身奮斗去克服——絕大多數人都并不具有超常的天分和毅力,也不會特別幸運,但無疑都仍有權享受一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寧做三奶,不嫁窮人”的宣言,或許又要讓一些道德家感慨世風日下、女性道德的墮落。且慢扣上這種帽子吧,要知道它不過是源自從來都有的社會規范:與男人的關系決定女性的命運,她們可以通過這種關系謀取更好的生活,甚至有時這是她們僅有的機會。作為一時驚人之語,這種話更應該被看成是對社會排斥的想象性反抗,就此應該考問的,不是弱者的道德自持,而是背后的體制。
“從歷史的眼光看,當時經濟的生氣勃勃給我們以深刻印象;但對于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來說,活生生的現實則是這種在難以預料的環境中為生存所作的掙扎奮斗。”美國學者孔飛力在《叫魂》中對乾隆盛世的描述,或許也很適合挪用于今天的中國:人人都想擠上那奔向富裕的列車,上了車的人害怕被拋下,趕不上車的則難免沮喪失望,自怨自艾。在這轟鳴聲中,弱者的悲嘆只能絲絲可聞,但他們確實在那里,他們同樣屬于中國的現實。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