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啞巴英語”
語言是主要用來說話交際,而不是用來默記暗誦的。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偏偏大部分國人學的是“啞巴英語”,這個毛病非改不可。
我常問年青人,為什么見了外國人不開口說英語?答案大多是:
——我說的是“洋逕浜”英語,地方口音濃重,說了讓人見笑;
——不懂說英語的規律,不會說;
——聽不懂老外說的話,怎么交流?
竊以為,第一個問題全怪你自己;第二、三個問題,老師和學生自己應該“各打五十大板”。
國人大都太謙恭,不夠aggressive,而學外語必須aggressive,有中國口音(如山東口音、陜西口音等)怕什么?外國人才不怕什么地方口音呢!只要別太離譜,什么樣的“怪英語”他們都聽得懂,就像我們聽那些地方口音濃重的中國話一樣。記得國門剛開放,有一位美國應用數學權威到訪中科院力學所,我的一位同齡同事抓住機會用他的蹩腳英語跟他交流,地方口音濃重得令我都替他害臊,他卻全然不顧,繼續結結巴巴、斷斷續續、比比劃劃地跟美國教授長談,后者難得有年青人與他深入探討,也興趣盎然地與他交流。此后他賣力地學英語,但發音依然不中聽。不久后,他赴美加留學、任職,如今已是國外某名校的教授。我們至今常有交往,偶爾聽他講英文,口音仍然不怎么樣,但是由于他有aggressive性格,學有專長,又學好了英語,外國學生還得聽他上課。所以,我要說,學了一點就開口說吧,沒人笑話你的。
非外語專業的大學生應該在大學里學會“開口外語”,但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做到。原因是:一、語言環境差,實踐機會少;二、教學方法不對頭。前者一時難以改變,但現在的條件比我年青時強多了,那么多的電視英語頻道可供選擇,聽聽BBC等也不算“里通外國”了,而且有了那么多國際交往(現時高校提倡雙語教學,至今尚未成氣候)。我有個研究生,一看到所里來了位法國留學生,英語很棒,就馬上與他交上了朋友,有空就與他聊大天,一個想學英語,另一個想學漢語,于是互教互學,各得其所。半年下來,我那學生的英語口語突飛猛進,其余學生卻“依然故我”,應了法國生物學家尼科爾的那句話:“機遇只垂青那些懂得追求它的人。”
至于第二個原因,則是人為的,老師和學生各有一半的責任。使我納悶的是:既然國內學語言的環境不佳,公共外語的教學為什么不重視語音學(phonetics)教學?學漢語還教拼音,教英語怎么連國際音標都不教?我們那個時代的人大多喜歡“許國璋英語”,我的英語老師李佩教授給我們講課時用的也是這套教材。為什么?我認為,這是因為它是專業教材,選材精當,課文內容遠非面目可憎,多數取自名著或其改編本,文后經常插有清新雋永的短詩歌謠諺語;課文注釋很具體;語法講得很活絡;練習題選得很得體;生詞注有國際音標;最重要的是系統地講授了語音學,可以借此自學,無師自通。
記得在文革后期,北京的小學從三年級開始學英語,中關村小學(黃帥那個學校)缺乏師資,不知怎地,找到了我。我正賦閑在家,又特別喜歡孩子,于是就當了“孩子王”,我教過的學生的“年齡譜”就擴展為10~40歲(加上后來的)。
上任前一想,不對了,我的英語口語水平屬中上,而中關村小學的學生家長多數是飽學之士(例如我班上一位學生的爺爺是當時物理所的所長、學部委員)。倘若教得不好,誤人子弟且不說,學生回家說起教過的英語,家長馬上掂出份量,會說:“哪兒來的一個蹩腳老師,簡直是濫竽充數!”豈不有辱我的名聲!因此,不敢大意,馬上惡補英語語音學(用的是葆青編著的教材),那時不像現在,到處有英語學習用的磁帶。好不容易買到一張教英語語音的密紋唱片,用我結婚時岳母送的留聲機,足足聽了半個月,逐個矯正自己的發音。這才胸有成竹地走馬上任。
我上課時,每節課只用半個小時講課文,其余時間用夾著簡單英語的中文講童話(大人國、小人國之類),大受歡迎,由于有約在先,假若前面的課沒學好,就不講故事,因此學生聽得很專心。家長們也稱贊有加,一年聘約期滿,又要續約,但是“科學的春天”已經來臨,我馬上“功成身退”。我的這批小學生時下都過了不惑之年,多數已留學異域,我到國外訪問時,他們還會打電話向我問候。我的英語語音學的基礎就是在那時夯實的,一直管用。后來在給組里的研究生補習科技英語知識時,我就傳授了葆青編的《英語語音學簡明教程》,頗受歡迎。
為什么要學英語語音學?因為與其它外語(如俄語、德語、法語等)相比,英語語法并不復雜,但語音卻復雜得多,有時不能“望詞生音”,發音規則的“有效率”僅為70%左右。然而并非一無章法可循,英語大略有48個音素,與字母或字母組合有對應關系。討厭的是,這種對應關系不是一一對應,但不是“亂點鴛鴦譜”,葆青老師把這種關系講得一清二楚;規則有點多,記不住,怎么辦?不要緊,有國際音標幫忙。學會了國際音標,掌握了基本發音規律,再記住那些不服從規則、調皮搗蛋的詞(偏偏大多是常用詞),亦即記住規則的例外。遇到陌生的單詞,查詞典時,留意它的國際音標注音,若是服從規則的,OK;調皮搗蛋的,記住它。除了學會單詞以外,還得學句子、段落的讀法,了解什么是升調降調,什么是語調群,什么是“失去爆破”,什么是“連讀”等等。尤其是后兩者,聽不懂老外說英語,大多源于此。所以,我力主:學英語的年青朋友們學一點語音學。英語老師不教語音學,怎么辦?自學唄!總比流體力學容易自學。
我要強調的是:語音學知識不是死學出來的,是練出來的。再給大家講個故事。國門打開不久,我導師的師兄、知名空氣動力學家威廉·西亞斯(W.Sears)訪問中科院力學所,要給研究人員做報告。當時苦于找不到合格的科技英語翻譯,因此我的師母李佩教授推薦我的師兄陳允明出馬。我這位師兄性格開朗,敢作敢為,聰明絕頂,他二話不說,立即上崗。只見他在翻譯時,聽由Sears講一二十分鐘,然后他滔滔不絕地把所講的內容一一轉述。聽眾為之傾倒,Sears也高興非凡,更令我們稱羨不已。(在Sears新近出版的傳記中,陳允明是他唯一提到的中國學術后輩)。事后,我們好奇地問這位師兄:“你怎么練就的這番功夫?”他答道:“主要靠平時用心練習,并且把握好方法。不管誰說話,說哪國的話,每句話里只有兩三個關鍵詞,你抓住了它們,再看看說話人的表情、語氣和上下文,你就能八九不離十地搞好翻譯了。”仔細一想,還真有點道理。
再講一件好玩的事兒:我們做研究生時,經常用英語胡說八道,例如,有一天清晨,結伴走在靜謐的中關村林蔭大道上(那時不像現今那么喧囂),看到太陽在遠方路端徐徐升起,就有人脫口而出:“How beautiful the morning sun is, just like people’s commune!”此話脫胎于毛澤東的話“人民公社像初升的太陽一樣”,這么說過了,就記住了一輩子。Practice makes perfect,千真萬確!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