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9月19日電(記者劉丹、俞麗虹)韓國獨資企業“洛維拉婚紗攝影”公司一夜之間突然倒閉、老板人間蒸發,致使上海約200對準新人難以兌現婚紗照片,攝影預付費隨之“失蹤”,涉及金額約人民幣100萬元。
消費者以預付服務款換得優惠折扣,商家以優惠折扣收取預付款項回籠資金,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近年來,預付式消費行為已逐步成為我國現代服務業中通用的消費模式。然而,面對市場上魚龍混雜的預付式消費,消費者權益如何“上保險”?
韓商攜款“蒸發” 百萬預付款“失蹤”
自稱風靡韓國17年的“洛維拉婚紗攝影”在上海走中高檔路線,攝影套系定價在3888元至12888元之間。近年來,不少上海“哈韓”一族青年男女將其作為婚紗攝影首選。
然而,位于上海市吳中路1100號的“洛維拉婚紗攝影”公司,在經營了兩年后,于今年9月10日突然關門,老板和攝影棚內所有貴重物品同時失蹤,一些原定于中秋節和國慶節舉行婚禮的準新人因此一籌莫展。
在上海虹橋經濟開發區工作的許小姐告訴記者,她的婚期定于9月21日,而在拍攝婚紗照之前,為了得到折扣優惠,她一次性預付給攝影公司19888元,包括7688元的婚紗攝影費,3200元的照片追加沖洗費,4000元的婚紗租借費,以及5000元的押金費用,截至韓商逃逸事件發生時,她不僅所有的婚紗照片均未兌現,就連高價租借的婚紗也未到手,“真讓人痛心,因為可以享受優惠,而且考慮到這么大店面不可能短期倒閉。”許小姐說,“如今,不僅婚紗照片未兌現,而且徒增了不少煩惱。”
上海太平洋安泰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職員朱文軒,也是眾多受騙者中的一個。他告訴記者,他的婚期定于10月15日,此前在一次婚紗攝影展上參與優惠活動并預付了9000余元的婚紗攝影費并拍攝了照片,但尚未等婚紗照拿到手,韓商就卷款逃逸了。“不到一個月時間我們就要辦喜宴,現在一想到婚紗照沒著落就頭疼。”朱文軒說,“我們在精神方面受到的損失,絲毫不比經濟上蒙受的損失小。”
記者了解到,除了約200對新人上當受騙外,這家影樓共有30名左右的工作人員,在公司突然倒閉前,其工資與提成也都未兌現,加上供貨商、場地租賃方等多方經濟損失共計人民幣數百萬元。
預付式消費企業說了算 風險轉嫁消費者
“洛維拉婚紗攝影”公司屬外國法人獨資企業,經上海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審批后,于2006年8月正式成立,注冊資金為20萬美元,出資方為韓國株式會社。
“洛維拉婚紗攝影”公司中方經理許金花解釋,韓國老板的人間蒸發,是由于公司的一位財務助理突然私自卷走3萬元人民幣而引發的,“9月10日是員工發工資的日子,而當員工們得知財務助理卷走3萬元后,擔心領不到當月工資,而將影城的設備席卷一空,拿器材、搬電腦,韓國老板為此關門并逃走了。”許金花說。
然而,準新人們卻對這一解釋表示質疑,“3萬元不可能導致公司老板關門走人,席卷逃逸另有原因”。對此,許金花坦言:“賬戶上沒有太多錢,公司在最近兩個月的經濟上確實存在困難。”上海韓國商會常務副會長金贊榮透露,“洛維拉婚紗攝影”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其經濟狀況不容樂觀,他現在正積極與逃逸韓國老板聯系,希望近日能盡快解決這一問題。
上海市消保委法律與理論研究部副部長唐健盛表示:由于監管真空、缺乏制約以及部分商家惡意欺詐,近來在上海因預付式消費引發的投訴呈急劇上升勢頭,諸如一些企業因為深陷財務危機,在不事先告知的情況下突然停業關門,攜款潛逃的事件時有發生。
預付式收費應該如何規范
預付式消費是近年來國內興起的一種商業營銷手法,企業通過給予消費者一定折扣優惠為誘餌預收服務款回籠資金,消費者心甘情愿“掏錢”,企業則大大方方“圈錢”,這種預付式消費模式一度成為一些商家眼中的提“錢”機器。一般而言,預付式消費多出現在婚紗攝影、美容、美發、洗衣等行業,具有涉案總金額高、牽涉消費者人數多的特點。大致分兩種形式:一種是預付款項進行一次性消費,商家先收款再提供服務;另一種是預付款項進行分次消費,如辦理消費卡、會員卡等。
多年來從事消費類糾紛的法律顧問孫理波,分析預付式消費糾紛發生原因時說,目前預付式消費基本上沒有行政性或者行業性的“門檻”,企業自己說了算。一些企業大量“收款”后,一旦經營狀況不好,馬上卷款逃逸,其風險無疑將轉嫁于消費者身上。而消費者組織想要調解、處理此類投訴,常常找不到對象。此外,由于缺乏完備的企業法人信用監管體系,少數經營者甚至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坑害消費者。
曾擔任上海市場監管部門負責人的顧仁達指出,整頓預付式消費市場,有關部門必須盡快明確監管主體,同時,建立必要的市場準入與管理制度是當務之急,制止少數商家借預付式消費侵害消費者權益、甚至惡意圈錢。
顧仁達進一步表示,要建立對預付式消費企業進行申報、登記制度,設立一定的市場準入門檻。目前,預付式消費投訴以中小企業居多,其自身的風險抵御能力較弱,而且部分企業信用狀況不佳。因此,當前預付式消費企業自己說了算的局面亟待改觀,商業主管部門或者行業協會應建立起嚴格的程序,審查相關發卡企業的資質情況,包括信譽程度、資金規模等。此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利用企業不良行為警示系統,將有惡意欺詐行為的企業或個人列入“黑名單”,防止這些企業或個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繼續利用濫發消費卡侵害消費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