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目繁多眼花繚亂 預付消費小心入套
作者: 劉曉燕 通訊員 張鈺煒 陳 琳
賣出健身卡 關門“躲貓貓”
法院缺席判決俱樂部退還消費者預存余款
本報訊 近日,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對一起要求退還預付卡費的服務合同糾紛作出了一審判決,判決某健身俱樂部退還原告預存的剩余健身卡費用。
2007年初,某銀行關愛員工健康,有意為職工辦理一張健身卡,北京某健身俱樂部有限公司聞訊派人多次至原告機關工會處,開出各種優惠條件向原告機關工會推銷其健身卡。綜合權衡,銀行機關下屬工會以機關工會的名義在該健身中心團購了一批健身卡,金額近人民幣5萬元,其中3.2萬元的健身卡作為福利發放給原告員工,其余部分為員工個人出錢購買。使用方式為按消費次數計費,即每消費一次,相應扣減原告預交的健身費。
2007年8月,該健身俱樂部張貼告示聲稱為提升服務質量,改善健身環境,要對健身房全面整修,停業1個月。之后銀行員工發現,該健身俱樂部并未進行裝修,也沒有正常營業,隨即與健身俱樂部進行交涉,均遭各種理由推脫。為減少員工個人損失,銀行組織了內部退卡。
因銀行員工總計只使用健身卡32次,銀行要求健身俱樂部退還卡內剩余款項未果,訴至法院。
承辦法官經傳票送達起訴書后查明,該健身俱樂部已不在原告起訴時所提供的地址處,而原告又無法提供被告其他地址,故法院通過公告程序,進行缺席審理。
法院審理后認為,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本案原告向被告預付健身費用后,被告理應向原告提供相關的健身服務。在被告不能向原告提供相關健身服務的情況下,被告應將原告預付的剩余的健身費退還原告。因被告不能夠提供相關的健身服務,且拒絕退還原告預付的健身費,原告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退還剩余的健身費,理由正當,應予支持。最終法院判決被告退還原告健身費31680元。
各方觀點
預付消費成維權難點
規避風險需多管齊下
近年來,預付款式消費模式在服務業普遍盛行,商家承諾消費者通過預先付費,購買不同類別的會員卡,便可在以后的消費中享受不同程度的折扣優惠。為圖便捷、實惠,消費者往往會被種類繁多的會員卡所吸引。然而,在面對會員卡的各種優惠時,消費者還得多掂量,小心掉進陷阱。
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新興行業的商品和服務投訴逐漸上升,投訴熱點在悄然發生變化,營銷合同的投訴上升了50.2%,服務類中的銷售投訴上升了31.9%。在服務費銷售投訴中,預付消費多陷阱,由此引發的投訴很多,但解決起來非常困難。
中國消費者協會相關人士表示,預付卡消費問題近年來已經成為消費者維權的一大難點。
一些法律界人士認為,預付卡營銷方式的正常運用,以社會的誠信、有序的市場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規和行政管理體系為前提。在這些前提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預付卡方式就存在被不法經營者惡意運用的危險,不僅消費者的利益會受到損害,其他誠信的商家、市場秩序甚至整個社會的誠信度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據了解,早在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曾聯合頒布了《會員卡管理試行辦法》,對發卡人的資質、發卡價款的總額、發卡程序等均作了規定。2003年12月27日,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的修改和中國人民銀行職能的調整,中國人民銀行對會員卡已無審批、監管的職能。2007年11月16日,經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決定,《會員卡管理試行辦法》廢止。因此,在目前法規框架下,沒有專門針對預付費式消費的法律法規。
為此,工商管理部門建議,要從根本上控制預付卡風險,就要盡快針對預付費式消費存在的問題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將預付消費卡的定義、類型、運行模式等內容規范下來,并明確預付卡管理的行政主管、執法部門以及發生違法行為之后,如何定性如何處罰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些民商法專家認為,消費者購買預付費會員卡實際上是提前消費,購買的是一種消費預期。這種預期有很多不確定性,如果沒有有效制約,消費者權益很難得到保護。因此,在目前情況下,應引進公共信用和第三人信用,也就是對于這些欲推行預付費、會員卡業務的經營者,應該規定他們必須到工商局或是消協備案登記,這屬于公共信用。辦理會員卡的錢應該繳到第三人——銀行那里,而且卡也應由銀行來發放,這樣,錢雖然還是歸經營者使用,但由于銀行的介入,也就是第三人信用的介入,使得消費者的消費預期又得到了一層保證。
此外,也有專家建議逐步引入保障金制度。可在企業注冊時劃歸一部分資金作為對消費者的保障資金,一旦發生糾紛,可減少消費者的損失。
連線法官
維權要及時 防范更重要
承辦該起案件的法官王廣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該案最終缺席判決恰恰反映出當前該類糾紛的主要特征,即商家迅速“圈錢”,然后卷款失蹤。
王廣存告訴記者,就目前受理的類似案件來看,預付卡消費糾紛的調解和處理情況并不理想,一個關鍵原因在于消費者購買預付卡時和經營者簽訂了服務合同,該合同上的條款因得到消費者認可而具有法律效應。如果消費者只是以“服務不到位”、“不想使用了”的理由提出終止服務,往往得不到法律保護。而我國目前也沒有專門針對預付卡消費的法律法規,直接加大了消費者在預付卡消費中維權的難度。而對于那些查無音訊的商家來說,消費者發現問題后即使起訴至法院,法院通過缺席審理判決消費者勝訴,但因商家蹤跡難尋,消費者想要拿回錢款也是困難重重。
王廣存說,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事前防范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應當提高防范意識,注意鑒別。我國法律規定商品價格和服務價格,除法律規定適用政府指導價或政府定價外,實行市場調節價,由經營者依法自主制定。因此,商家自主制定各種服務的價格,通過以優惠價格辦理會員卡的途徑搶占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應屬市場自行調節范疇。然而,對于新興的預付費消費市場,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缺失、市場監管尚待完善等原因,企業間出現了不正當競爭,競相引誘消費者通過預存一定數量的金錢以更優惠的價格與企業建立長期、固定的消費關系。對此,消費者應當注意防范,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多比較、多鑒別,盡量選擇一些信譽度較高、規模較大的經營商,而對于一些規模較小、開業時間較短或未能證明其合法資格的商家,尤其是一些以奇低的價格引誘辦理消費卡的商家,消費者應慎重選擇,選避免因貪圖蠅頭小利引來重大損失。
其次,應當注意保留證據,盡量簽訂書面合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證據的若干規定》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證明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將承擔不利后果。消費者應當對此有較全面的認知。商家做出的種種誘人承諾往往都是口頭上的,而用心的消費者將會發現,“天花亂墜”的服務承諾往往并未體現在消費合同之中。因此,尤其對易沖動型消費者來說,不要輕信口頭承諾,盡量做到用文字記載,經雙方簽字確認。如果缺乏明確的書面約定,一旦發生糾紛,消費者與經營商往往各執一詞,難以通過協商或調解的方式達成一致處理意見。而面對“有備而來”的經營者,消費者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如果消費者辦理各種會員卡時能夠積極與商家簽訂書面合同,并將商家承諾計入合同條款,日后若發生糾紛便會有據可循。
第三,明確權利、義務關系,警惕“霸王條款”。所謂“霸王條款”,就是一些經營者單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義務、減免自身責任的不平等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和店堂告示或者行業慣例等,限制消費者權利,嚴重侵害消費者利益。我國合同法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均對格式條款做出了詳細的規定。消費者在與商家達成預付款消費協議時應首先詳細閱讀該產品、服務的說明告知書,全面了解預付卡的使用范圍、功能、期限、退款條件等內容,權衡該產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消費者尤其應警惕合同中諸如“本商家具有最終解釋權”、“本卡有效期內使用,逾期卡內金額失效”,“此卡一經售出,概不退還”等減免商家責任,加重己方責任的條款。
王廣存說,如果發生糾紛,消費者記住要及時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當消費者遭遇預付款消費“陷阱”時可向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消費者協會投訴,若問題仍未得到解決應當收集證據及時訴至法院。從當前受理該類糾紛情況來看,很多商家打著停業整頓、內部裝修等旗號為“全身而退”做準備,消費者應當對此高度警覺,如果發現商家有撤離的苗頭應盡早起訴,以免貽誤時機,致使自身權益得不到法律的保護。當發覺出現金額較大的惡意詐騙等刑事犯罪時,應及時前往公安機關報案。
法規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二十四條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第四十七條 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并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三十九條 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
第四十條 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新聞觀察
預付款消費五大陷阱
消費者在卡內預先付款之后,對于經營者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難以預知,存入的錢越多風險也就越大。然而,消費者可能面臨的種種潛在風險對于商家來說,就是巨大的商業利潤。為了追究高額利潤,有些商家在向向消費者推銷名目繁多的會員卡時,已經悄悄地挖好了陷阱。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的法官在對預付款消費糾紛案進行調研時發現,預付款消費存在五大陷阱。
假優惠騙辦卡
賣卡后玩失蹤
以優惠的條件吸引消費者購買消費卡后卷款失蹤,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消費陷阱模式,造成的損害后果往往也最為嚴重。
去年5月底,石先生看到某網吧推出辦100元會員卡送40元的優惠活動,便交100元辦了一張會員卡。6月5日,他再想去上網時,網吧已經關門,店里的設備都已撤走。之前,網吧并沒有貼出通知,告知顧客要關門。現在老板跑了,他的會員卡里還有100多元余額也用不了了。據他了解,有不少網民的會員卡里的錢沒用完。
有些商家的確是因房屋拆遷、合同到期或經營不善等原因回天無術,一走了之;有些就是以欺詐為目的,在推銷出去大量的消費卡后逃之夭夭。尤其今年在全球金融危機大潮下,經營者“一夜蒸發”的現象更為嚴重。
推銷時假承諾
服務大打折扣
一些經營者在推銷預付費時虛假宣傳、隨意承諾,售卡后拒不兌現承諾,服務質量大打折扣,甚至強制消費。
一些經營者如美容美發店在推銷所謂“貴賓卡”時承諾以優惠的價格消費高檔的美容美發產品,但實際上提供的卻是質次、低劣產品。
許女士在一家美容美發中心做了一次燙發,消費200元。該店老板說許女士可以辦理一張會員卡,以后做頭發可以享受8折優惠。許女士花500元,辦了一張貴賓卡。一個月后,許女士又去理發。剪完頭發,費用是30元,可當她付費的時候,老板卻說她的卡一次須消費50元以上才能使用。老板還告訴她,這卡里的錢只是用來支付手工費,理發用的滋養、護發等用品的費用,還要另外付費。聽到這樣的解釋,許女士感到很無奈。
服務條款用詞含糊
享受優惠不太容易
有些經營者制定服務條款時用詞含糊,在價格與服務方面玩“貓膩”。由于服務提供的特殊性,服務領域價格制定無統一、確定標準。在市場不規范的情況下,經營者以“高品質、個性化”服務為由隨意定價,價格與服務不透明。
辦卡時承諾低折扣,消費時享受優惠卻不太容易,原先承諾的低折扣實施時出現諸多限定,比如只能在所謂的“優惠時段”使用,而該優惠時段往往逼得消費者“晝伏夜出”,優惠措施變成套牢手段,“風光卡主”淪為“落魄卡奴”。
最終解釋權歸商家
一經售出概不退卡
拿免責條款當擋箭牌。當消費者發現辦理會員卡時的宣傳與實際接受的服務不符,以經營者服務不周、以次充好、價格不合理等理由要求退卡時,經營者往往以“最終解釋權歸商家”或“此卡一經售出概不退卡”等條款予以拒絕。
李女士在某美容院辦理了一張會員卡,后由于工作變動,李女士單位離美容院很遠。為了不再奔波于單位與美容院之間,李女士與美容院協商退卡事宜,遭到拒絕。李女士將合同細看一遍,在合同最后,她發現了一行小字“本卡一旦辦理,概不辦理退卡手續。”李女士大呼上當,表示以后再也不會辦理這種卡。
商家易主改頭換面
過往債務一概不認
商家易主改頭換面,對過往債務概不承認。一些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突然被告知商家已易主,原有會員卡不再使用,如需繼續接受服務,需另行付費辦理會員卡。但消費者發現所謂的店鋪易主往往只是企業名稱發生細微更改,或者變更了法定代表人,多數店員甚至店鋪負責人根本沒有變動。
何先生在家附近某健身中心辦理了一張健身終身卡,用了不到兩月,健身中心開始店面裝修。幾個月后,店面換了,店主也換了,新任店主不承認何先生的卡,何先生要求退款,健身中心以買卡是一次性消費為由,拒絕退卡。何先生無奈將原健身中心與新健身中心一同訴至法院。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