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許可證不能開電動觀光車
作者:人民法院報報記者 李 芹 通訊員 周瑞平 胡明艷
非法營運電動觀光車罰3萬
車主狀告交管處訴求判駁回
本報訊 來自安徽省靈璧縣的徐某購買了一輛電動觀光車在合肥市內上路營運,被合肥市交通管理運輸處以“非法營運”為由處罰3萬元。徐某對處罰不服,一紙訴狀將交管處告上了法庭。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審理認為,市交管處提供的證據能夠證明徐某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而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事實存在,駁回原告徐某要求撤銷市交管處作出的交通行政處罰決定書的訴訟請求。
2008年3月,徐某花了7.9萬元從蕪湖買了兩輛電動觀光車(1輛11座,1輛8座)。4月2日,徐某開始在姚公廟菜市、十五里河及新南門換乘中心之間約2公里的“村道”上跑起了客運,實行招手即停,隨上隨下,票價1元/人次。
2008年4月28日,合肥市交管處接到群眾舉報后,現場查扣了一輛觀光車,認定徐某的載客營運行為非法。在取得徐某保證不再營運后,交管執法人員給予其教育警告,并罰款200元的處罰。
受罰后的徐某并沒有履行承諾,不久又開著觀光車往返于原來的“村道”上。
合肥市交管處處罰辦在隨后的幾天里,又兩次接到群眾舉報,5月6日,執法人員再次現場查扣了一輛電動觀光車,隨后按《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規定,向徐某發出了罰款3萬元的處罰通知書。徐某不服,要求聽證。
在6月4日的聽證會上,徐某及其代理人認為,購買的車輛是合法廠家生產的合格產品,沒有規定必須登記上牌和營運許可,因此不能認定其營運非法,且該車是在社區的內部通道營運,不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規定的國、省、縣道等,此外,車輛營運之地交通不便,其此舉也是一項便民措施。而交管執法人員認為,徐某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第六十四條的規定,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擅自從事道路運輸經營,根據這一條款規定,交管部門可對其處以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處罰。
交管處處罰辦負責人說,經過公開聽證,徐某電動觀光車沒有取得經營許可,在城市道路上載客運輸屬于非法營運事實成立,因此,合肥市交管處決定維持對徐某罰款3萬元的處罰,并于6月6日向其下達了處罰決定書。
徐某對處罰不服,一紙訴狀將交管處告上了法庭。
一審法院審理認為,任何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車輛都應當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的規定,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徐某的電動觀光車在沒有取得運輸管理部門許可的情況下上路經營,其行為違法。市交管處的處罰決定認定事實清楚,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六條(四)項的規定,判決:駁回原告徐某要求撤銷市交管處2008年6月6日作出的交通行政處罰決定書的訴訟請求。
徐某對一審判決不服,提起上訴。
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審理認為,市交管處提供的證據能夠證明徐某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而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事實存在,徐某的訴訟理由不能成立,故作出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當事人說
上訴人:
便民之舉并不違法
在社區道路上從事電動觀光車運輸業務,方便了很多社區居民,并不違反道路運輸條例的規定,車輛是合法廠家生產的合格產品,沒有規定其必須要登記上牌,也沒有規定必須有單位開具營運許可證,因此可認定其經營是被允許的。
該車并非在國、省、縣道營運,而是營運在沿河社區與姚公社區自籌資金建立的內部通道,因此不適用于道路運輸條例。該車運營還有一個原因,即沿河社區與姚公社區之間因修路公交車無法通行,兩地之間居民出行不便,電動車無污染、便民、安全,能為居民出行提供方便及時的服務。徐某此舉是一項便民措施。
上訴人從事的是非機動車輛在社區內的短距離便民運輸服務,與機動車輛的道路運輸經營有本質區別,故交管處以道路運輸條例對上訴人進行處罰是錯誤的。對電動觀光車,沒有法律規定要有道路運輸許可證,市交管處也沒有告知上訴人在何機關申請領證,車輛管理部門對該車也不作機動車登記。
被上訴人:
提供方便但不合法
電動觀光車跑運輸確實方便了居民,但是不合法,必須要堅決取締。電動觀光車經過許可一般可限定在封閉場內運行,像公園等場所。但徐某的電動車行駛的道路屬于城市支線干道,因此不能被允許。
雖然一些社區居民認為電動觀光車可以方便出行,可是這種車輛安全性能達不到營運要求,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到目前為止,合肥的電動觀光車是不允許上牌照的,交管部門也不會讓其辦理營運許可證,所以這種車輛不允許在道路上行駛,更不允許載客營運。
只要從事了道路運輸經營活動,無論距離長短,均需要獲得批準,否則就要受到處罰。
庭審焦點
交管處的處罰是否合法
本案的庭審焦點集中在交管處的處罰是否合法合理上。徐某的代理律師認為,車輛是合法廠家生產的合格產品,沒有法律規定電動旅游觀光車必須登記上牌和營運許可,也沒有規定必須有單位開具營運許可證,因此不能認定其非法營運。但交管處認為,徐某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和安徽運輸條例,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擅自從事道路運輸經營,屬于非法營運,應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罰。
在庭審現場,為證明自己的電動車確實起到了便民作用,徐某出示了許多周邊市民的簽名證言,證言上均稱徐某的電動車價格低廉,且方便市民。
徐某的代理律師認為,在目前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都沒有涉及到電動車上路運營監管的問題。徐某多次表明,他當初購買電動觀光車時,確實去了交管處詢問電動觀光車能否申請營運證,但都被工作人員告知無相關規定,辦不了。“不是我不想上牌,而是沒有一個部門能給我的車子上牌。”
針對這個問題,交管處當庭辯答:“只要車輛上路運營,不論性質如何,都要辦理經營許可證,許可證的辦理必須具備符合辦理的條件。”
連線法官
電動觀光車屬機動車范疇
本案審判長黃成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第六十四條規定: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擅自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由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責令停止經營;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2萬元的,處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合肥市交管處提供的證據能夠證明徐某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而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事實存在。市交管處依據上述規定對徐某進行處罰適用法律正確。同時,該條例第二條規定,凡是從事道路運輸經營以及道路運輸相關業務的,都應當遵守本條例。因此,徐某認為對電動觀光車沒有法律規定要有道路運輸許可證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徐某所駕駛的電動觀光車是以動力裝置驅動的車輛,屬于機動車范疇。其運行的路線,雖然在社區范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屬于法律上所稱的道路,故徐某認為一審判決對法律適用和理解存在重大錯誤的訴訟理由同樣不能成立。市交管處的行政處罰決定合法。
新聞鏈接
家用車擅自營運遭搶劫 保險公司被判免責
因投保人擅自改變被保險車輛的使用性質由家庭自用改為運營,導致車輛在使用過程中被搶劫,投保人訴至法院要求保險公司賠償損失。近日,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法院判決保險公司免責,駁回原告投保人的訴訟請求。
2008年9月6日,原告王某與被告北京某保險公司順義支公司簽訂了機動車保險合同,為其所有的捷達車投保機動車輛保險,承保險種包括了盜搶險,保險金額10萬元;保險期限自2008年9月8日起至2009年9月7日止;重要提示載明了保險車輛轉賣、轉讓、贈送他人或變更用途,應書面通知保險人并辦理變更手續等內容。
被保險車輛由王某允許的駕駛員趙某使用。2008年9月21日,趙某載兩名乘客由順義區便民街西口至大孫各莊鎮,雙方約定運費為45元。車輛行駛途中乘客將車輛搶劫,趙某報案,案件尚未偵破。
為此,王某起訴要求保險公司賠償其車輛損失。
法院經審理認為:王某在投保時明確約定了被保險車輛的使用性質為家庭自用,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王某將被保險車輛用于營運,擅自改變被保險車輛的使用性質未通知保險人。因王某改變了車輛的使用性質,使保險標的危險程度增加,直接導致了被保險車輛遭搶劫,對此北京某保險公司順義支公司有權拒絕賠償。
法律分析
如何根據證據認定非法營運
目前全國各大城市均存在“黑車”現象,所謂“黑車”,就是指未取得營運證書的車輛,它們穿梭在城市的各條街道上,以低于正常出租車市場價位的價格進行拉客,擾亂了正常的營運市場,給社會治安帶來了嚴重隱患,因此,各地政府均將“黑車”列入打擊之列。從而帶來了大量的非法營運行政處罰糾紛。
在審理該類案件時,對什么是非法營運,如何根據證據認定非法營運,在認定非法營運成立后該如何適用法律,司法實踐還需要認真把握區分。
所謂非法營運,是指未取得營運證書,以營利為目的,利用車輛從事旅客運輸或者貨物運輸的行為,其須滿足以下三個構成要件:
第一,未取得營運證書,法院對該項事實比較容易查明。
第二,以營利為目的。營利,就是謀取利潤。一般來說,營運人將家庭用車長期用于營運,這時判斷、認定其以營利為目的是沒有問題的。但有幾種情形比較難以判斷,實踐中也經常存在爭議:第一種情形是營運人只是一次性、臨時性或短期性的提供運輸服務。針對該種情形,有觀點認為非法營運不以次數為限,只要與第三人協商運費,就可以認定為以營利為目的;有觀點認為該種情形營運人不是長期以此為業,不可能以此作為謀利手段,不能認定為以營利為目的。第二種情形是順路送人并收取油費、過路、過橋費的行為(時稱“拼車”)。針對該種情形,有觀點認為未取得營運證書的車輛,營運人不能向第三人收取運費,如果其與第三人協商運費,該運費無論是計入營運人的收入,還是計入其油費、其他損耗等成本,均會給營運人帶來利潤:前一種情況下,營運人的成本沒變,但是收入從零增加到收取的運費金額,利潤增加了,后一種情況下,營運人的收入沒變,但是成本從一個人承擔到兩個人分擔,明顯降低了,利潤也增加了,因此,不管怎樣,只要營運人與第三人協商運費,均可以認定其以營利為目的。也有觀點認為,分攤油費、過路、過橋費雖然降低了成本,但不具有營利的目的。
上述觀點可謂都有道理,認為兩種情形均構成非法營運的,一般是代表決策者的觀點,因為他們面對怎么整治非法營運的大難題;認為兩種情形均不構成非法營運的,一般是代表普通老百姓的觀點,因為他們認為上述兩種情形并非是謀利的手段。
第三,要有從事客運或者貨運的行為。
記者觀察
非法載客營運案件的特點
從法院受理的案件來看,非法載客營運的行政訴訟案件呈現以下一些特點:
一是黑車非法載客的車輛種類多,有面包車,也有貨車、農用三輪車,還有改裝的人力三輪車、無證摩托車等。
二是黑車載客營運的車輛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有駕駛證照、車輛年檢等都合格,但沒有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即沒有依照規定辦理載客營運證照,沒有取得經營客運的資格。另一類是沒有按照規定交納養路費、沒有進行年檢,車輛不合格甚至是幾近報廢的車輛,或者是駕駛人員沒有駕駛證照,即是完全意義上的黑車。
三是黑車拉客都有自己的規律。上述第一類黑車無論在鄉鎮或者在城區都非法營運載客,因其除了沒有辦理經營客運的證照外,其他證照都齊全,對一般人而言無法知道其是否是非法營運車輛。上述第二類黑車大多在鄉鎮和城鄉結合部營運,尤其是遇到鄉鎮趕集的時間,就更多,而且不遵守交通規則,亂停亂放,占道搶道。
四是黑車便宜,但人身安全無保障,這些黑車都以較低價格吸引載客。有的黑車達不到正常營運的條件,車主也根本沒有投保;有的黑車參與了投保,但因沒有取得載客營運許可,出了車禍后,保險公司也往往拒絕代為賠付,導致乘車人一旦出了車禍后很難得到及時賠償甚至根本沒有。
五是管理不嚴。目前,對黑車管理,在法律規定上存在空白,被管理部門抓住的黑車,除了罰款,還應怎么辦,沒有作出明確規定。而且管理部門也存在重處罰、輕管理現象,對一些黑車,抓住罰款了事,平時管理監督不多。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在依法扣車后沒能及時通知車主進行處理,以至于超過了法律規定的期間,或者因扣車時間太長,導致出現所扣車輛不能使用,被車主告上法庭的現象。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