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疑難問題再闡釋
張雪楳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訴訟時效規定》)自2008年9月1日實施已快一年,因在司法實務中對其中一些規定還存在著模糊的理解和認識,故再進行闡釋說明,以統一認識。
訴訟時效制度實質為實體法上的制度
訴訟時效制度是關系某一實體權利是否為完全權利,是否應受法院強制力保護的制度,其實質為實體法上的制度。正因為此,我國是在《民法通則》這一民事實體法中對其進行規定的,其他國家也多在民法典中對其進行規定。
明確這一點,在司法實務中的意義是,盡管訴訟時效期間經過,但如果當事人提起的訴訟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或者其他特別法中對民事訴訟規定的起訴要件的,人民法院仍然應當受理案件,而不應當僅因訴訟時效期間經過而裁定駁回起訴。在受理后,如果當事人一方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且查證屬實的,人民法院應判決駁回訴訟請求。在理解訴訟時效制度的實體法本質時,還應注意其與起訴期間的區別。所謂起訴期間,是指法律規定的提起訴訟的期間,其系對訴權的限制期間,在起訴期間屆滿后當事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裁定受理案件。
訴訟時效抗辯權的行使階段
《訴訟時效規定》第四條對訴訟時效抗辯權的行使階段進行了規定。
在對該條第一款規定進行理解時,應注意其包括兩層涵義:第一,一般情形下,當事人一方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二,在遵循前述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基于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相統一的原則,司法解釋規定了例外情形,即如果在二審期間該當事人有新的證據足以證明權利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而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應予注意的是,該例外情形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必須義務人基于二審新的證據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二是必須義務人基于該二審新的證據足以證明權利人的權利已過訴訟時效期間。
除此之外,對第一款的理解,還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一審期間,當事人一方已明確表示其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或者以其行為可以認定其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根據“禁反言”原則,其在二審期間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即使有新的證據證明訴訟時效期間已經經過,人民法院也不應予以支持。第二,例外情形的適用前提是義務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如果義務人在一審期間已經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則其在二審期間基于新的證據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對該抗辯當然應該予以審理,但至于是否支持,則應視其證據是否充分而定。第三,義務人在二審期間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應予審理的情形,不應區分上訴主體,即無論是義務人上訴還是權利人上訴引發二審程序,均應適用。第四,關于訴訟時效抗辯權在一審、二審期間的具體行使階段問題,司法解釋并未明確限定,實務中由法官在個案中自由裁量。
關于該條第二款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當事人一方未按照第一款的規定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判決生效后,基于訴訟時效抗辯權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而無論當事人是否基于新的證據申請再審。原因在于:該條第一款的規定實質是將訴訟時效抗辯權的行使階段限制在原審期間,亦即如果在該期間屆滿后行使訴訟時效抗辯權,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即使當事人有再審新的證據足以證明訴訟時效期間已經經過。其理由為:訴訟時效抗辯權的行使本身有違于誠實信用這一債務履行的基本原則,故對于該權利的行使期間應進行合理限制,表現在其行使階段問題上即為可規定其應在一定期間內行使。鑒于在原審審理期間,當事人已有合理期間行使訴訟時效抗辯權,故可將行使期間限制在原審期間,這樣規定,也有助于實現程序的安定性和穩定社會交易秩序。應予注意的是,這里的原審期間,既可能是一審期間也可能是二審期間,因為,在司法實務中,存在著一審終審和二審終審兩種情形。
在對該款進行適用時,還應注意的是:我們規定當事人未按照前款規定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申請再審或者提出再審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的前提一定是當事人一方在原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如果其已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但未獲支持,而基于再審新的證據證明訴訟時效期間已經經過申請再審,且符合申請再審條件的,則應予支持。
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規定
《訴訟時效規定》第五條對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進行了規定,在對該條規定進行理解時應注意把握以下兩點:第一,本條是對給付分期履行債務中的某一筆債務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點的規定,而非對給付全部債務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點的規定,后者當然應從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訴訟時效期間。第二,本條適用的情形是對同一筆債務約定分期履行。所謂同一筆債務,是指該債務在合同訂立之時即已經確定,時間因素對其內容和范圍不再起作用,受到時間因素影響的只是履行的方式。該類債務的典型表現形式為約定分期還款的借款之債等。
準確理解“提起訴訟”
《訴訟時效規定》第十二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的,訴訟時效從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日起中斷。在對該條進行理解時應注意把握以下三點:
第一,該條規定意在解決在認定“提起訴訟”這一訴訟時效中斷事由時,如何界定訴訟時效中斷點問題,即時效應從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日起中斷。
第二,該條并未表明只要當事人提起訴訟,訴訟時效即當然因提起訴訟行為而中斷。一般而言,權利人提起的訴求應為符合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起訴要件或者特殊訴訟要件的合法之訴,或者雖未完全具備上述要件,但其具備的起訴要件已足以證明權利人以提起訴訟的方式向適格義務主體主張爭議的權利的,則起訴可導致訴訟時效中斷。因此,在認定撤訴、不予受理或者被裁定駁回起訴的情形下,起訴是否具有訴訟時效中斷效力時,均應以上述標準作為認定的標準,而不能絕對地認定其具有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或者不具有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第三,這里的提起訴訟,不僅包括權利人提起民事訴訟的情形,也應包括權利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等情形。此外,如果權利人為保護民事權利提起行政訴訟,即使提起的行政訴訟不被受理,但如果僅是其對案件性質認識錯誤,但主張的對象、事實理由均無錯誤,則也應認定其提起行政訴訟的行為對于民事權利具有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無效合同所涉請求權的訴訟時效問題
無效合同所涉請求權的訴訟時效問題,由于起草過程中爭議較大,故《訴訟時效規定》未予規定。但在討論過程中,傾向觀點認為,確認合同無效請求權是明為請求權實為形成權的民事權利,故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返還財產請求權在為債權請求權的情形下應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賠償損失請求權為債權請求權,故應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在適用訴訟時效規定的情形下,關于返還財產請求權、賠償損失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問題,現存在爭議,主要有三種爭議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應從合同被確認無效之日起算。第二種觀點認為,應從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日開始起算。第三種觀點認為,在合同完全履行的情形下,應從合同被確認無效之日起計算。但合同履行期限屆滿、當事人沒有履行或者沒有完全履行合同,當事人主張確認合同無效的,應從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訴訟時效中止事由的“其他障礙”
《訴訟時效規定》第二十條對《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九條規定的“其他障礙”進行了規定。在對該條規定進行理解時,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所謂“其他障礙”應指在客觀上阻止權利人主張權利的障礙,即客觀障礙事由。由于該客觀事由的發生,致使權利人主觀上雖有主張權利的意思,但客觀上無法主張權利。第二,其所規定的“權利人的意志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控制不能主張權利”這一訴訟時效中止事由,主要指但不限于以下事由:1、義務人與權利人之間存在代表與被代表關系,簡言之,義務人是權利人的法定代表人。2、權利人系義務人的控股子公司。3、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限制人身自由。4、義務人與權利人之間存在監護與被監護關系。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
相關司法解釋連接:
《訴訟時效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