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改制就是要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以“所有制”為核心的企業制度,建立新的、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以“產權”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企業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
從企業改制的方法和形式看,方法有兩種:整體改制和部分改制。
形式:公司制改造、股份合作制改造、分立、債權轉股權、出售、合并、承包、租賃等。
從改制的內容上看,主要是對企業的出資結構(股權結構)、內部治理結構、企業收益分配結構、勞動用工制度、職工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等微觀企業制度進行的一系列相配套的調整與改革。
一、企業改制的法律分析
從法律角度來說,企業改制是改制企業與其他參與改制的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重新調整的過程。改制行為會涉及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的設立、變更、終止法律關系的法律行為,或僅僅是無意思表示的事實行為;也會涉及物權行為、債權行為等,這些行為受到《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證券法》、《合同法》等諸多部門法的調整。
具體而言,企業的公司化改制是指改制企業通過合同安排、募集等行為變更為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中還包括國有獨資公司。改制后, 原來的企業主體發生變更, 成為獨立承擔責任的法人。受《公司法》、《證券法》、《公司登記管理條理》等法律、法規的限制。
企業的股份合作制改造是指將企業改造為以合作制為基礎,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實行以企業職工的勞動聯合與資本聯合為主的企業組織形式。原由企業改建為股份合作制企業,職工個人和集體共有股的股本總額應當在企業總股本中占主體,即不低于總股本的51%。特殊情況經股東和職工(代表)大會或合作股東大會2/3以上股東同意,可以適當降低。股份合作制企業不設立國家股,國有資產可作為借入資金并按規定繳納資金占用費,也可由本企業職工出資購買或實行融資租賃,實行融資租賃的,由企業租賃合同在規定期限內向出租方繳納租金。國有企業及其他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事業單位、社團及聯合經濟組織可以參股,但其出資額不得超過總股本的49%。改制后的法律主體也發生變更,改制行為則受到《公司法》、各地的《股份合作制企業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的限制。
企業的債權轉股權,也稱債務資本化,通常成為“債轉股”,是指債務人將債務轉為資本,同時債權人將債權轉為股權的行為。我國法律明文規定的債轉股范圍十分有限,僅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與為數不多的大型國有企業之間發生的債權轉股權。
企業的承包租賃經營是指改制企業通過合同安排,將企業一定期限的經營權交由承包人行使,或將企業租賃給承租人,承包人及承租人在此期限內完成一定的經營目標。
二、企業改制的基本法律問題
企業改制涉及一系列法律問題。例如:主體法律地位的變換,改制企業與其他參與改制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改制行為的法律性質、改制產生的法律后果、改制帶來的風險等。
(一)企業改制的法律性質
從法律角度而言,企業改制是改制企業與其他參與改制的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重新調整的過程。
1、與政府脫鉤,擺脫政府附屬物的角色;
2、明晰企業所有權,明晰企業產權關系;
3、實現企業經營者的市場化選擇,轉變企業經營機制。
(二)企業改制涉及的基本法律關系
1、行政法律關系
首先,必須明確政府的法律地位,需要從法律上規定作為政府機關的政府和作為資產所有者代表的政府的法律地位、權力(利)和義務。
其次,要理順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法律關系。在法律上確立作為政府機關的政府和作為資產所有者代表的政府的地位及權力(利)和義務后,也應在法律的層面確定作為資產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系。代表資產所有者的政府只是企業形式上的股東。應建立專門的企業監管機構,獨立對企業的運行行為進行監管。
2、民事法律關系
企業改制行為涉及法律行為、事實行為、物權行為、債權行為等,總體上看,涉及創設、變更、解除等各種民事法律關系。
(1)原企業和新加入企業的企業投資者的民事法律關系。通過公司化改造、并購等,涉及法律主體的產生、變更和消滅,企業增加或減少了股東,股東和企業之間形成新的委托代理關系。通過債權轉股權,原企業的債權人身份轉變,與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的民事法律關系消滅,取而代之的是委托代理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如何保護原來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利益,保護股東對經營者的監督和控制權是改制中要考慮的問題。
(2)企業和其職工之間的勞動法律關系。關系到原來簽定的勞動合同的效力問題,職工勞動保險和工資拖欠等問題,親眼改制過程引發的勞動糾紛問題。
(3)齊在改制過程中與中介機構的法律關系。在企業改制的操作程序中,會涉及具體的方案、資產評估、法律咨詢、股票發行等專業事項,這就產生了企業與資產評估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證券公司等中介機構的代理或服務的民事法律關系,需要通過合同安排來完成,受到《合同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調整。
(三)企業改制的法律后果
企業改制涉及參與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的重新調整,經過改制,要明晰企業產權關系,建立法人治理結構,轉換齊經營機制,這些具體的改制措施會對改制主體以及與改制相關的主體產生一定的法律后果。
1、對改制企業本身的影響
(1)企業主體的變化。企業進行改制特別是公司化改制后,會導致法人主體的產生、變更。相應的,會引起企業登記方面的變化——企業法人變更或注銷的后果。
(2)企業出資結構的變化。改制后的企業出資會發生由單一出資主體到出資主體多元化的變化,國有獨資公司除外。
(3)改制企業的治理結構的轉變。企業改制后,將建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分權制衡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
(4)債權、債務的承受。改制后的企業都應承受改制前的企業的權利義務與債權債務。
2、對政府機構的法律影響
政府作為資產所有者代表對企業投資后,就是企業的股東,行使股東應有的權利。
(四)企業改制的法律風險及其防范
企業改制的法律風險是指企業改制行為對改制行為的參與者或利益主體產生的各種法律責任的可能性。
1、風險的種類
(1)依責任性質的不同可以將風險劃分為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及幸事責任的風險。
(2)依承擔主體的不同可分為企業、企業負責人、資產評估機構等中介機構的法律風險。
2、風險的防范
企業在改制的過程中應自覺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改制的司法解釋作為制定改制方案的依據,產權歸屬和債務承擔的安排應依照司法解釋作出,并以其作為評估改制行為的標準。在設計和評估企業的具體改制方案和進行相關改制操作時,應綜合考慮和審查如下因素:
(1)被改制企業是否經過嚴格的資產清查和資產評估程序,清查報告和評估報告是否經過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確認、核準或備案;
(2)改制方案或相關協議是否體現了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是否違反國家強制性規范或政策,是否存在無效或可撤銷因素;
(3)若將資產進行出售,有關協議是否經過有關人民政府的批準,資產是否接受獨立的資產評估機構的評估,國有資產的受讓人的資產規模和信用狀況是否符合國家的有要求;
(4)是否進行了相關的資產產權置換、變更、登記;
(5)是否充分地保護了企業原有職工的利益,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對有關改制方案是否同意,是否在安置補償、醫療和養老保險、離退休人員的工資與保險方面存在后遺癥;
(6)是否依照法律的規定,對企業土地使用權、工業產權等進行權利變更登記,對企業法人進行變更或注銷登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