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壁壘源自何方
眾所周知,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興能源產業正通過國際間相互合作的加強,有效提升了整個產業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從而促進了產業更快的發展。各國無不從中大獲裨益。然而,在這些共識的背后,貿易保護依然盛行,原因何在?
首先,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整體低迷,歐洲陷入嚴重債務危機,美國經濟缺乏新興支柱產業。因此,各國都致力于保護本國優勢產業,特別是那些處于價值鏈最高端、技術水平尖端、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產業,比如,航空航天、精密儀器、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汽車等產業。在此背景下,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必然被納入到歐美等國的保護行列。
其次,與歐美相比,中國光伏產業成本低、發展快。近幾年,中國企業在技術轉化應用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歐美的光伏技術優勢進一步弱化。未來,世界經濟將跨入以新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經濟時代,相關產業發展的強弱將直接決定誰將引領下一個時代。鑒于目前中國光伏產業仍嚴重依賴歐美市場,加上整個產業水平仍處于中低端的現狀,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此舉有釜底抽薪、打壓中國光伏產業之嫌。
在此背景下,即便保持技術上的巨大優勢,且從中坐享其成,而且還冒著中國貿易反擊的危險,歐盟也不愿意看到中國光伏產業的崛起。
產業發展模式亟待轉變
過去5年,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迅速,產能急劇擴張。目前,中國多晶硅產能在全球的份額約60%,硅片產能約為70%,多晶硅電池產量近70%,組件產能約占70%。
但快速發展并沒有改變“兩頭在外”的畸形產業結構。一方面,企業不掌握核心技術,充當著廉價組件生產和代工商。比如多晶硅產業提純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美國、挪威、德國和日本的七大廠商手中。它們壟斷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應,獲得了太陽能產業的豐厚利潤。另一方面,國內大多數光伏設備需從國外高價進口,增加了國內光伏下游市場的開發成本。最重要的是,國內多晶硅大多維持著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模式,變相增加了國內節能減排的壓力。
在此背景下,畸形發展的中國光伏產業又將面對外部市場急劇萎縮以及各國壁壘的圍攻,國內企業不得不做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打算。實際上,伴隨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作為新興戰略產業的光伏產業也應蛻變,一方面擺脫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少、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的“侏儒”發展模式;另一方面要遏制產能盲目擴張,優化產業結構。其間,政府更應加大對光伏產業的扶持和引導。
可持續發展仍需“自力更生”
當前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要注重技術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基礎性和前沿性研究,為未來發展做好技術儲備。其次,加強產業規劃,完善產業鏈,提升競爭力。在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已出現產能過剩苗頭的情況下,有關企業和產業園區要合理規劃投資,針對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場需求開發相關產品,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避免產品同質化和行業內部惡性競爭。再次,要妥善應對國際貿易摩擦。中國太陽能產業的快速發展,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投融資、產業分工和科技合作的共同結果。中國為世界提供了質優價廉的產品,有效降低了各國光伏發電的建設和應用成本,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作出了積極貢獻。對于歐美國家近來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有關企業和行業中介組織要充分做好應訴準備,對外增信釋疑,共同維護產業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長期來看,歐美針對中國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的壁壘將繼續存在,特別是在技術領域增加壁壘。與此同時,隨著智能電網等配套設施的完善,未來中國光伏需求將有極大的增長空間。在此背景下,中國光伏產業應“自力更生”,加快技術進步,同時將市場重點轉向國內市場。
近日,為鼓勵國內光伏市場的快速發展,《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對裝機容量目標再次作出調整,由21兆瓦(GW)調整到40GW,且上不封頂。而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光伏總裝機容量為3.6GW。這意味著未來3年中,中國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有望擴大10倍以上。可見,國內下游市場的需求增長前景是非常可觀的,企業應加快技術進步,降低相關設備、組件生產成本。
對主管部門而言,一方面,應加大實施類似于“金太陽工程”等項目,開展“新能源下鄉”等活動,積極拓展下游市場需求,幫助企業渡過“嚴冬”;另一方面,應積極深入落實“十二五”各項新能源戰略規劃,推進產業穩步、健康發展,因地制宜地推進大型光伏電站和小型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最后,面對當前企業遭遇的嚴峻國際形勢,繼續加大對產業的扶持力度,同時,依據世界貿易組織規則,與歐盟進行進一步磋商。
(作者為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