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作為法律上的概念,是指特定當事人之間可以請求一定給付的民事法律關系。
在非逃債伎倆法律層面上,一般人均把債理解為一方當事人因某種事由產生的拖欠另一方當事人一定數額金錢或財物的關系。本文主要也就是針對財物之債而言。
逃債則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逃債是指債務人或債務相關人通過各種本質上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能夠引起債的事實、法律狀態發生改變的以達到不還債務或少還債務之目的的行為。逃債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它導致了債權人增加了實現債權的成本甚至無法實現債權,使企業產生了不良資產,使市場信用受到了質疑,使市場交易充滿了危機,使金融秩序受到了破壞,使法院執行面臨諸多的困難等等。
本文對逃債原理、逃債手段進行了些思考與剖析,供大家防范逃債之用。
一、逃債原理透析
(一)從債的特性角度推導出來的逃債原理
債作為一種民法上的制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這些債本身的特殊性,將有可能成為逃債的有力武器。
1、債權相對性原理。
債權作為一種相對權,其本身就存在某些限制。當普通債權與其他權利發生沖突時,普通債權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主要有:
(1)物權優先原則。債務人為了逃債,虛假設立了另一物權用以對抗債權,致使債權最終無法實現。
(2)特種債權優先原則。債務人為了逃債,虛假設立了特種債權用以對抗普通債權,致使普通債權無法實現。
2、債權相容性、平等性原理。相容性是指同一標的物上可同時存在數個債權人;平等性是指數個債權人對于同一個債務人先后發生數個普通債權時,其效力一律平等,不因其成立先后而有效力上的優劣之分。由于多個債權相容而平等,可是,債務人清償債務卻是自然會存在一個先后順序的,于是又衍生出了“多個普通債權自然有序原理”。當同一個債務人面對多個債權人時,各個債權之間雖然在法律上是不存在先后次序的,但客觀上是自然會存在著先后次序的。個人債務人可能會依照先履行先清償,先到期先清償原則進行逃債。法人債務人則有可能會進入到破產程序中,在破產程序中實施逃債。
(二)從債的主體角度推導出來的逃債原理:
3、主體特定性原理。
債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主體有特定性,債權主體是特定的,債務主體也是特定的。一般情況下,債權人要實現債務,只能向債務人主張權利,而不能向債務人之外的其他人主張債權。也就是說,如果債務人要逃避債務,只要其能夠做到“金蟬脫殼”,就能夠逃避債務。主要表現為利用股東與公司、公司與員工、丈夫與妻子、代理人與被代理人等主體間的特殊關聯關系進行逃債。
4、法人資格原理。
企事業單位取得法人資格之后,則具有了相應的獨立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獨立地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法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一般情況下法人的出資者或發起人不承擔責任。正是由于這個原理,可被債務人用以逃債。常見的手段為破產逃債。
5、主體轉換原理。
以有足夠償債能力的A主體的名義產生了債務,但經過各種策劃和運作,債務實際承受主體變成了另一個沒有償債能力的B主體。主要手段有:利用企事業單位改制、公司分立合并、公司收購、合同轉讓等。
6、主體消亡原理。
由于債的主體是特定的,只能向特定的債務人主體才可以主張債權。故而,又可以衍生出另一個道理,即如果債權人無法找到特定的債務人或者特定的債務人已經消亡,那么,作為債權人要實現債權,將是非常困難的。常見的此原理派生出來的逃債手段有:“失蹤”逃債、“自殺”逃債、“遺囑、遺贈”逃債、“繼承”逃債、“吊銷企業營業執照”逃債、“注銷”逃債等等。
(三)從債的內容角度推導出來的逃債原理:
7、自始無效原理。
債務人為了逃避債務,設計圈套使雙方民事行為或合同被撤消或被認定為無效,因為無效或被撤消系自始不產生法律效力,于是乘機逃債。
8、合同抗辯原理。
合同當事人濫用合同法賦予的或者合同約定的抗辯權利或者債務人假造合同法上或合同約定的有關抗辯事由,用以對抗債權人的主張,以達到逃避債務的目的。
(四)從債的履行角度推導出來的逃債原理:
9、履行不能原理。
履行不能是指債務人在客觀上已經沒有履行的能力。為了實施逃債,債務人轉移財產,或贈與、低價轉讓財產,或將其怠于行使(甚至放棄)對第三人擁有的債權,使債務人處于客觀上無力償還債務,使得債權人無法實現債權。合同法已經專門為了防止此類逃債行為的發生而設立了“撤銷權”和“代位權”制度。但要實現“撤銷權”和“代位權”,還是會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的。
10、瑕疵履行原理。
債務人故意不嚴格依照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數量、質量、方式、時間、地點來履行債務,使債權人的債權受損失,從而達到其逃債的目的。
11、遲延履行原理。
債務人能夠履行而不按照法定或約定的時間履行債務,而是拖延時間,以此達到逃債的目的。
12、違約毀約原理。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債務人經過綜合平衡利益,認為違約毀約所得到的利益要遠遠大于因違約毀約要承擔的相應責任,債務人因此選擇拒絕履行的方式來實施逃債,使債權人的原計劃的債權利益落空。
(五)從債的擔保角度推導出來的逃債原理:
13、擔保落空原理。
為了實施逃債、幫助債務人逃債或免除擔保人的擔保責任,債務人或擔保人設計圈套,使本來視之為正常的擔保變為無效或被撤銷,使得債權失去了擔保,致使最終債權無法實現。
14、擔保沖突原理。
對同一標的物設立了多個擔保物權,各個擔保物權之間發生了沖突,導致了對債權人的擔保失去了現實意義。
(六)從債權司法救濟角度推導出來的逃債原理:
15、程序缺陷原理。
債務人為了實施逃債,利用了協商、仲裁、訴訟程序的機械性、期間性等特點,贏得了逃債的時間或逃避、免除了債務。
16、舉證責任原理。
債務人利用舉證責任有關原理,使債權人由于無法舉證或證據失效,導致債權人不能實現債權。
17、司法權威原理。
利用司法行為的確定性、拘束力、權威性等原理,債務人通過司法人員實施虛假司法行為,最終達到了逃債的目的。
18、公證效力原理。
公證是國家公證機關對某一法律行為、某一法律意義的文書或事實,確認其真實性、合法性的一種證明活動。債務人可能會借用“公證”實施逃債。債權人即使明知公證的內容不是事實或者系隱含非法目的或因素的,因為公證具有特殊的證據效力、強制執行力等特點,要實現債權將困難重重。
(七)從債的消滅角度推導出來的逃債原理:
19、相互抵消原理。
債務人不恰當地適用抵消的方法實施逃債。
(八)從其他角度推導出來的有關逃債原理
20、善意第三人原理。
為了保護交易穩定,在很多法律中均設置了保護善意第三人制度。在這種善意第三人與債權人之間可能發生利益沖突的情況下,法律選擇了保護善意第三人。而這也是容易被債務人用以轉移資產逃避債務的。
21、物權登記原理。
利用不動產、準不動產產權登記制度的機械性、滯后性等缺陷,實施逃債。
22、價格評估原理。
債務人為了逃債,往往利用財產價格的不確定性以及我國價格評估中介機構的不規范現狀,低值高估或高值低估財產價格,借以逃債。
23、債轉股原理。
本來,債權與股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權利,債權是債權人可以請求債務人為一定給付的權利;而股權則是指出資者(股東)對于公司所擁有的分紅權和參與管理權。兩者之間本是不可逾越的。在債權無法實現的現實情況下,債權人將債權放棄,獲得股權,其本身就是屬于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在債轉股過程中,很容易產生逃債。
24、公私利益轉換原理。
債務人利用國有、集體企事業單位的產權人利益與經營者利益不一致的因素,通過給予有關經營管理人員“私人”一定的好處,以達到逃“公債”的目的。
25、非法律因素干擾原理。
除了法律因素本身隱含的可能被用以逃債的原理之外,現實中尚存在有大量非法律因素導致的逃債現象。比如:制度漏洞、司法腐敗、執行不力、政府干預、地方保護、國有資產管理疏漏等因素。
二、逃債手段舉例分析
從以上逃債原理分析中得知,如果債務人可以逃債,真可謂是防不勝防,從債的產生、債的擔保、債的存在、債的履行直至債的消滅全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均存在著被“逃債”之風險。從上述的逃債原理中,可以衍生出五花八門的逃債手段來,有些逃債手段甚至是融合了多個逃債原理在其中。下面選取一些比較常見的逃債手段加以分析。
(一)破產逃債。
破產逃債是企業借助破產償債程序并在破產事務管理上違背誠實信用原則違法違規操作以逃避債務的行為。
常見表現有:
1.名為集體或私營法人企業,實為個體企業或不具備法人條件的其它組織。
2.政府指令破產,將逃債而非還債確定為破產目標。
3.法院或者清算組強行否定破產財產上的他物權,使擔保債權淪為普通債權。
4.宣告破產前債務人非法減少可供還債的財產。
5.將破產財產高值低估,從而降低清償率。
6.故意提高破產費用和稅金,從而減少可分配財產。
7.只清算固定資產不清算權利資產,或在財產清算完畢前終結破產程序。
8.給關聯債權臨時設定抵押或進行突擊清償,增加破產財產的負擔。
破產逃債利用了“法人人格原理”和“履行不能原理”,即企業法人系獨立承擔責任的,如果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則可能進入破產程序。破產的特點是“有多少還多少,還多少算多少”,并且,破產程序終結,未得到清償的債權不再清償。而這正是產生逃債的關鍵所在。古人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而破產卻是既跑了“和尚”又跑了“廟”。
針對名為法人企業實為個體企業或不具備法人條件的其它組織的情況,應請求法院確認其為非法人的主體(不管工商登記為何種性質)不適用破產的規定,裁定駁回其破產申請,并告知各債權人按民法及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請求司法部門及時保護其合法權益,以挫敗債務人企圖通過主體欺詐逃避債務的圖謀。
針對其他破產逃債情況,其一,我國需要進一步完善有關破產法律法規;其二,債權人應充分利用現行法賦予的權利;其三,債權人應當監督清算組和法院嚴格依照法定程序實施破產。
(二)改制逃債。
改制逃債是指企業在改制過程中逃避債務或妨害債權人行使債權的行為。常見的表現有:
1.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時,以優良資產組建不承擔債務的股份制企業,由資產既少又劣的原企業承擔債務,或者企業整體股份制改造時,新股東否認債務并在出資協議里擅自處置債務。
2.企業在進行兼并重組時,設立“無債企業”,只接收財產、不承擔債務,只調整資產結構、不理順債務關系。
3.企業進行承包租賃后,業主與承包、租賃人只處置財產的占有和利潤的分割,而不安排企業債務的承擔。
改制逃債應用了“主體轉換原理”,企業改制而出現的新企業主體或財產占有人與原企業之間的轉換關系有三種:主體繼承、財產承受和權利受讓。根據我國有關法律,只要能證明存在這三種關系中的任何一種,改制后的企業就要承擔原債務,而不論其改制文件或協議里有無特別約定。所以,要防止此類逃債,關鍵需要證明新企業與原企業之間的轉換關系。
2003年初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對改制逃債問題的處理作出了較為合理的司法解釋。
(三)移資逃債。
移資逃債是直接而單純的逃債方式。
主要表現有:
1、直接轉移財產(比如,主管部門將其主管的一家債務人企業的財產直接轉移到另一家非債務人企業,并迅速處置財產);
2、直接將財產贈與第三人(比如,利用票據法上的特殊規定,將匯票直接背書給第三人);
3、以不合理低價轉讓財產給第三人;
4、以不合理高價買受第三人財產(比如,約定過高的違約金、滯納金等,而債務人故意違約)。
對于此類轉移資產逃債的手段,債權人應當充分利用合同法規定的“撤消權”制度。《合同法》明確規定,因債務人無償轉讓財產或者,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然而,仔細研究該規定,可知行使撤銷權的條件是非常嚴格的,更多的情況可能是債權人明知對方是逃債,也沒有足夠證據,從而,也就無法行使撤銷權。
(四)訴訟逃債。
即借用司法權以規避司法對債權的保護,這種逃債方法叫訴訟逃債。常見的表現有:
1.與關聯企業打假官司。當事人串通進行假訴訟、假執行,而且,這種作法借助了司法文書的確定力,使逃債行為變得合法而不容置疑,一旦債務人的財產根據虛假訴訟的判決轉移占有后,債權人幾乎是無可奈何的。
2.假查封。債務人與法院達成默契,將資金和財產進行虛假查封,以法律關于財產不得重復查封的規定來對抗債權人申請的查封和執行。
3、利用訴訟時效。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普通訴訟時效為兩年,特殊的只有一年。可能會由于債權人對訴訟時效制度不夠了解或者由于債務人設計的某些“陷阱“,導致錯過了訴訟時效而債權不再受法院保護。
防范訴訟逃債,關鍵是要遏止法院的不規范行為,債權人應積極行使監督權和申訴權。另外,需要債權人更強的法律意識,確保債權的嚴謹、權利憑證的完整和把握訴訟時效,不給債務人以可乘之機。
(五)其他逃債手段防范。
由于篇幅所限,對其他逃債手段本人不一一列舉。如果能夠領悟本人歸納總結的25條逃債原理,那么,要把握債務人(如果想逃債的話)可能會實施哪些的逃債手段和行為就不難了。
總體而言,在目前的政府以及各行各業高呼“講誠信”的狀態之下,作為債權人學會“知己知彼”以防范債務被逃、債權被廢是必要的,但愿本文整理的25項逃債原理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