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協議約定的條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購房模式也在不斷出現新的變化,其中團購的出現,便是一個較為有特點的新模式。但是關于團購模式中存在的法律問題,始終有人咨詢,有人疑惑,有人猶豫,特別是團購模式中團購協議的法律效力、團購協議約定條件的法律效力問題,備受關注。 真實案例:
去年4月,張先生在網上發布擬組織房屋團購的信息后,短短半個月內就有60余人加入。6月下旬,張先生組織召開了團購成員會議,選出團購代表,并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工。在舉行了多次小型碰面會商定團購具體事宜后,張先生等團購代表將意向書面通知開發商,表示要和開發商進行談判。
經過艱苦的一整天談判,團購代表與開發商簽訂了團購協議。但最終與開發商簽訂《商品房買賣(預售)合同》的團購成員只有談判時的1/3左右,對此,張先生十分擔憂,萬一開發商拒絕團購成員按照團購協議約定的條件,那么這份合同是否還具有效力呢?
律師說法:
首先什么是團購?團購并非是一個法律上的固有術語。而是指由有購買某小區房屋意向的多數人組成一個臨時團體,該團體選出代表與開發商就購房條件舉行談判并達成一致意見后、每個團購成員分別與開發商簽訂商品房買賣(期房預售或現房出售)合同的過程。
其次,團購所涉及的法律關系有:
(1)團購組織者與團購成員之間為一種民事上的委托關系。規范的操作應當是由團購組織者與擬參加團購的成員簽訂委托協議,其中應約定接受委托的團購組織者的受托權限。
(2)團購組織者與開發商談判的行為實為一種代理關系,其結果對于團購組織內的每個團購成員均有約束力。
最后,也就是當事人擔心的,違約責任如何認定及承擔的問題。
在團購組織與開發商簽訂團購協議后,如果團購成員數達不到協議約定的最低人數,則開發商可以拒絕按照團購協議約定的條件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此時,代表團購成員簽訂團購協議的團購組織者應承擔違約責任。當然,這種違約責任可行的方式就是適用定金罰則;如果團購組織沒有交付定金,則這種違約責任是難以執行的,因為這個團購組織是個臨時性組織,沒有自己獨立的財產。
綜上所述,在張先生簽訂的這份協議中,是否規定有團購人數便是關鍵,如果沒有,張先生應當與開發商再次進行書面確定,以免實際操作中發生不必要的麻煩。當然,對開發商而言,也可以在團購協議中約定按照不同團購人數而給予不同的優惠條件,以便盡可能讓雙方能夠履行團購協議。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